“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则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①”
①“若发汗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湘古本作“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宋本“彻不足言”作“不足言”,其余与湘古本同。
名家注解

成无己曰:「太阳病未解,传并于阳明,而太阳证未罢者,名曰并病。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者,为太阳证罢,阳明证具也,法当下之。若太阳证未罢者,为表未解,则不可下,当小发其汗,先解表也。阳明之经循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薰之,以取其汗。若发汗不彻者,彻不足言,阳气佛郁,止是当汗不汗,阳气不得越散,邪无从出,壅甚于经,故躁烦也。邪循经行,则痛无常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气,但责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内经》曰:『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以脉涩,知阳气壅郁而汗出不彻。」

陶节庵曰:「怫郁者,阳气蒸越,行于头面、体肤之间,聚赤而不散。」

周禹载曰:「躁烦以下种种证候,不过形容躁烦二字,非真有痛,故曰:『按之不可得也。』」

顾尚之曰:「面色赤者,当从麻桂各半之例,即上文所谓小发汗也。其人短气但坐,谓不得卧也。短气脉涩多属于虚,若外因短气必气粗,是汗出不彻,邪气壅促胸中不能布息之短气,非过汗阳气虚乏不足续息之短气也。外因脉涩必有力,是汗出不彻,邪气阻滞荣卫不能流通之脉涩,非过汗伤液,液少不滋脉道之脉涩也。须细别之。」

黄坤载曰:「熏法以盆盛滚水,入被热熏,取汗最捷,宜于下部用之。」

汪苓友曰:「不彻者,不透也。不足言者,犹言势必所至不须说也。」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