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加附子汤(附子理中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人参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三两(炙)①、干姜三两、附子一枚重量换算 >>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①“炙”:理中汤在书中出现多次,有时无“炙”字,有时又有。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①。
    ①“理中、四逆辈”:宋本与湘古本作“四逆辈”。
  •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 饮水即吐,食谷则利,脉迟而弱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此条湘古本作“饮水即吐,食谷则利,此为胃寒,非霍乱也。脉迟而弱,人参干姜半夏生姜汤主之。”
  • 霍乱,转筋,必先其时已有寒邪留于筋间,伤其荣气,随证而发,脉当濡弱,反见弦急①,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此条湘古本作“霍乱,转筋,必先其时风湿邪注于筋,脉当濡弱,时一弦急,宜桂枝茯苓细辛白术防己汤主之。” ①“反见弦急”:湘古本与白云阁本作“时一弦急”。
  • 名家注解

    《三因方》:「附子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昔有武王守边,大雪出帐外观瞻,忽然晕倒,时林继作随行医官,灌以此药,二剂遂醒,于理中汤加大附子,各等分。」

    《寿世保元》:「下焦虚寒,手足冷,肚腹痛,不便不实,饮食少思而作口舌生疮者,以附子理中汤。虚弱之人,上吐下泻,霍乱,手足厥冷,腹痛,脉微者,乃阴证也,若为寒湿气所感者,理中汤加附子。一人夏月入房,食水果腹痛,余用附子理中汤而愈。」

    《医学入门》:「戴原礼治一人,六月患大热,谵语发斑,六脉浮虚无力,用附子理中汤冷饮,大汗而愈。」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