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注解
刘昆湘曰:「四逆汤通行本缺人参。观于茯苓四逆汤,但云加茯苓,不云加参,知本方固当有人参,非人参合姜附,不足以救阴阳之两亡也。」
成无己曰:「《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甘温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
庞安常曰:「凡厥通用四逆汤,谓其脉浮迟,或微,或细,或沉,皆属里有寒也。」
张璐玉曰:「此汤通治三阴脉沉、恶寒、手足逆冷之证,故取附子之生者,上行头项,外彻肌表,以温经散寒。于姜亦用生者,以内温脏腑。甘草独用炙者,以外温荣卫,内补中焦也。」
钱天来曰:「四逆汤者,所以治四肢厥逆而名之也。以甘草为君者,以甘和而性缓,可缓阴气之上逆。干姜温中,可以救胃阳而温脾土,即所谓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焉,此所以脾主四肢也。附子辛热,直走下焦,大补命门之真阳,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助清阳之升发而腾达于四肢,则阳回气暖,而四肢无厥逆之患矣。」
《三因方》:「四逆汤治少阴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或吐利俱发,小便或涩或利,或汗出过多,脉微欲绝,腹痛胀满,手足逆冷,及一切虚寒厥冷。凡病伤寒有此证,皆由阳气虚,里有寒,虽更觉头痛体疼,发热恶寒,四肢拘急,表里悉具者,不可攻表,宜先服此药,以助阳救里。又治寒厥,或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食入即吐,或干呕,或大汗、大吐、大下之后,四肢冰冷,五脏拘急,举体疼痛,不渴,脉沉伏者。」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灵枢》癫狂曰:『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夫厥者尽也,尽两足而皆冷也。逆,不顺也。四肢本温,此其顺也,今反冷,故曰逆也。足暴然冷,胸前痛若裂,肠中痛若刀切,皆寒气侵然,其人烦闷而不能进饮食,其脉毋论人之大小皆涩。涩,阴脉也。四逆汤主之。」
喻嘉言曰:「四逆汤治三阴经证,四肢厥冷,虚寒下利,急温其里之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