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条文
* 可输入多个关键词,用空格隔开
伤寒杂病论 · 桂林古本 · 增订版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脉滑而数,数则为热,滑则为实;滑即属荣,数即属卫。荣卫相逆,则结为痈;热之所过,则为脓也。
排脓散
主之,
排脓汤
亦主之。
此条从会通本,依涪古本补。
师曰:诸痈肿者,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也。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①也,
薏苡附子败酱散
主之。
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脓”。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此为肠外有痈也。其脉沉紧①者,脓未成也,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也,可下之,
大黄牡丹汤
主之。
①“脉沉紧”:涪古本与宋本作“脉迟紧”。
✅ 复制成功
[复制网址]
<< 上一页
下一页 >>
目录
序
平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辨疟病脉证并治
辨中风病脉证并治(补)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附录:宁波访求仲景遗书记
附录:左盛德序
附录:周禹锡序
附录:黄竹斋序
附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再版说明
附录:对桂林古本的评价
附录:电子版前言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医案
经方
伤寒论
工具
把网站添加到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