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①)重量换算 >>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①“炮”:宋本与湘古本无,涪古本有。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此寒邪乘肺也,脉沉而迟者,甘草干姜汤主之;其着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肺中寒,吐浊涕。”可供参考。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甘草芍药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此条湘古本作“问曰:证具阳旦,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附子温经,增桂令汗出,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师自注曰:阴虚即阳旦剧,阳旦即日中,此证宜用炙甘草汤。”
  •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此条涪古本作“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其中“遗溺”《金匮》作“遗尿”,其余同涪古本。
  • 名家注解

    吴遵程曰:「甘草干姜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辛甘合用,专复脾中之阳气。其夹实夹阴,面赤足冷,发热喘咳,腹痛便滑,外内合邪,难于发散,或寒药伤胃,合用理中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剂也。」

    陈古愚曰:「误服桂枝汤而厥,其为热厥无疑。此方以甘草为主,取大甘以化姜桂之辛热,干姜为佐,妙在炮黑变辛为苦,合甘草又能守中以复阳也。论中干姜俱生用,而惟此一方用炮。仲景又以此汤治肺痿,更为神妙。后贤取治吐血,盖学古而大有所得也。」

    《外台秘要》:「《备急》疗吐逆水米不下,干姜甘草汤。」

    《直指方》:「甘草干姜汤治男女诸处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

    《朱氏集验方》:「二神汤治吐血极妙。」

    《传信适用方》:「治头目旋晕、吐逆、胃寒生痰。」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