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浮而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不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䭇①。”
①“䭇”:音yì,同“噎”。《玉篇》“食不下也”;《说文》“饭窒也”。
名家注解

寸口脉浮而紧,为寒邪在表,法当发其汗而解。医反下之攻其正气,致寒邪乘虚入里,此为误治之大逆也。失浮为荣气虚则无血,紧则为寒,寒气相搏,逐于肠间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见外不解,而反饮冷水,令汗不出,水得寒气,两冷相搏,胃气乃滞,反逆激冲,其人即䭇。䭇者,胃虚伤冷而痉挛发噎,食不下之谓也。不治,将成噎隔。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