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②,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③”
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寸口”。②“寒虚相搏”:桂本广西80版作“虚寒相搏”,湘古本与白云阁本作“寒虚相搏”,结合上下文,从改。③此处湘古本有“师自注云:此名致革之由。”
成无己曰:「弦则为减,减则为寒,寒者谓阳气少也。大则为芤,芤则为虚,虚者谓血少不足也。所谓革者,言其既寒且虚,则气血改革,不循常度。男子得之,为真阳减而不能内固,故主亡血、失精。妇人得之,为阴血虚而不能滋养,故主半产、漏下。」
周禹载曰:「一说革读亟,变而促迫也。亦通。」
《礼》曰:「夫子之病革矣,即音亟也。」
《金鉴》曰:「脉形粗大有力,谓之大。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谓之芤。沉而且大,按之劲急有力,谓之牢。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空之象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