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短而涩①,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此条湘古本作“肺咳,脉短涩。假令浮短而涩,知受风邪;浮短而紧,知受寒邪;浮短而数,知受热邪;浮短而急,知受燥邪;短涩而濡,知受湿邪。” ①“浮短而涩”:白云阁本原无“短”字,后勘误补入。此处据上下文从补。
名家注解

刘昆湘曰:「肺咳脉短涩者,短为气伤,涩则血痹。肺司气府,气伤则脉为之短。气为血帅,血痹则脉为之涩。故以短涩为肺病效象之诊。若脉浮短而涩者,知肺受风邪也。短涩为肺咳本象,兼浮故知属风。如紧短而涩,紧则为寒,寒邪在肺,当温而散之。数短而涩,数则为热,热邪在肺,当凉而清之。急短而涩,急则为燥,燥邪在肺,当滋而润之。濡短而涩,濡则为湿,湿邪在肺,当燥而渗之。《内经》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此肺络内伤之候,当治血分。」

张景岳曰:「肺主气而司呼吸,故喘息有音。唾血者,随咳而出,其病在肺,与呕血者不同。」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