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青龙汤汗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冲气即低,而反咳、胸满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细辛、干姜,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仍与苓桂五味甘草汤如前法,因呕,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气。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与原汤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与原汤加大黄以利之。
此条依涪古本补,会通本未收录。《金匮》作“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此条依涪古本补,会通本未收录。《金匮》作“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又①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此条从会通本,依涪古本、《金匮》补。①“又”:《金匮》作“反”。
此条从会通本,依涪古本、《金匮》补。①“又”:《金匮》作“反”。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浮而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浮则汗出,数则恶寒①。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此条从会通本,依涪古本、《金匮》补。①“寸口脉浮而数...数则恶寒”:《金匮》作“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
此条从会通本,依涪古本、《金匮》补。①“寸口脉浮而数...数则恶寒”:《金匮》作“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
问曰:振寒,发热,寸口脉滑而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病,医者不知,以伤寒治之,病不愈,因唾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其处?师曰:假令痛在胸中者,为肺痈,其人脉数,咳唾有脓血。设脓未成,其脉自紧数;紧去但数,脓已成也。寸口脉数,趺阳脉紧,数则为热,紧则为寒,寒热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阳脉浮缓,胃气如经,此为肺痈。
此条依涪古本补,会通本未收录。
此条依涪古本补,会通本未收录。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此条涪古本与《金匮》作“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金匮》作“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此条涪古本与《金匮》作“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金匮》作“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此条涪古本作“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先服小青龙汤一剂,却与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金匮》作“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此条涪古本作“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先服小青龙汤一剂,却与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金匮》作“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此条涪古本作“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其中“遗溺”《金匮》作“遗尿”,其余同涪古本。
此条涪古本作“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其中“遗溺”《金匮》作“遗尿”,其余同涪古本。
问曰:饮病奈何?师曰:饮病有四,曰痰饮,曰悬饮,曰溢饮,曰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