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 · 桂林古本 · 增订版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甘遂半夏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脉沉弦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十枣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己汤主之,不差①,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①“不差”:涪古本与宋本作“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支饮,胸满①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①“胸满”:涪古本作“腹满”;宋本同桂本。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饮,口不渴,作呕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
此条涪古本与宋本作“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此条从会通本,依涪古本、《金匮》补。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
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此条涪古本与宋本作“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此条从会通本,依涪古本、《金匮》补。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此条涪古本作“假令病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巅眩,此水气也,五苓散主之。” 其中“病人”宋本作“瘦人”,“巅”宋本作“癫”,“水气”宋本作“水”,其余同涪古本。
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茯苓汤主之。消痰气,令能食。
此条从会通本,依涪古本补。《金匮》作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其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其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其证为喘。石水其脉自沉,其证腹满不喘,当利其小便。黄汗其脉沉迟,其证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泻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①身体洪肿②,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风气相击”。②“洪肿”:涪古本作“浮肿”;宋本同桂本。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亦曰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今反不痛,体重而酸,其人不渴,此为风水,汗出即愈;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①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正水②,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但当利其小便。
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暮”。②“正水”:涪古本作“肺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