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①。”
①“心下悸”:涪古本作“脐下悸”。
名家注解

徐忠可曰:「前辨四饮现证,既已划然,但人之五脏或有偏虚,虚则病邪乘之,故皆曰在,自当随证分别为治,不得胶柱也。水既所在不定,言脏不及腑者,腑属阳,在腑则行矣。脏属阴,水与阴为类,故久滞也。」

程云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坚筑,悸状也。火恶水,故恶水不欲饮。联绵不断曰涎,轻浮而白曰沫。涎者津液所化,沫者水饮所成。酿于肺经则吐,吐多则津液亦干,故欲饮水。脾恶湿,水饮,湿类也,湿胜则土不能生金,故少气。脾主身之肌肉,故身重也。肝脉布胁肋,故胁下支满。水在肝则条达之性为水郁,其气上走颃颡至畜门而出鼻孔,因作嚏也。嚏则痛引胁肋,故嚏而痛。水在肾则水气凌心,故筑筑然悸也。」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