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地黄半斤①、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②、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十二枚③(擘)重量换算 >>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④,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①“地黄半斤”:宋本与湘古本作“生地黄一斤”。②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去心”。③“大枣十二枚”:宋本与湘古本作“大枣三十枚”。④此处宋本与湘古本另有“水八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甘草芍药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此条湘古本作“问曰:证具阳旦,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附子温经,增桂令汗出,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师自注曰:阴虚即阳旦剧,阳旦即日中,此证宜用炙甘草汤。”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伤寒,脉结促①,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
    ①“脉结促”:宋本作“脉结代”;湘古本同桂本。
  •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 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二十一日死,炙甘草汤主之。
    此条从会通本,依涪古本补。《金匮》作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 名家注解

    尤在泾曰:「脉结代者,邪气阻滞而荣卫涩少也。心动悸者,神气不振而都城震动也。是虽有邪气而攻取之,法无所施矣。故宜人参、姜、桂以益卫气,胶、麦、麻、地、甘、枣以益荣气,荣卫既充,脉复神完而后从而取之,则无有不服者矣。此又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如此。」

    张璐玉曰:「津液枯搞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麦冬、生地薄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特识也。」

    《伤寒辑义.名医别录》:「甘草通经脉,利血气。」

    《证类本草.伤寒类要》:「治伤寒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由是观之,心悸、脉结代,专主甘草,乃是取乎通经脉、利血气,此所以命方曰炙甘草汤也。

    《千金方》:「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者。」

    《千金翼方》:「名复脉汤。越心杨素因患失脉,七日服五剂而复。」

    《千金翼方》:「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二十一日死。越公杨素,因患失脉,七日服五剂而复。」

    《济阳纲目》:「《宝鉴》炙甘草汤,治许伯威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医见其热甚,以凉药下之,又食梨三枚,冷伤脾胃,四肢冷时发昏愦,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心亦悸动,呃逆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踡卧,恶人语,以此药治之。」

    《张氏医通》:「酒色过度,虚劳少血液,液内耗,心火自炎,致令燥热乘肺,咯唾脓血,上气涎潮,其嗽连续不已,以邪客皮毛,入伤于肺,而自背得之尤速,当炙甘草汤。」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