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带、右腹痛、颜面熏黄-亚急性阑尾炎并发黄疸

朱木通 《朱木通经方医案·中医临床廿五年》

某某茶庄许某某氏如夫人张某某,年三十六岁,已生育子女4人,最小者刚二个月。数月以来发现下黄带,而突然右腹回盲部作痛,急就某外科诊治,断定为阑尾炎并发黄疸,非开刀手术不可。惟患者以家务关系不便手术,乃注射镇痛消炎剂,然症状反剧,于是由其夫来请。

初诊1960年10月12日晚上。体质小,尚是卧褥状态颜面及躯干稍呈熏黄之色,状颇憔悴,微有水气,脉沉弦有力。右腹盲肠部位压痛自发痛,推定为亚急性阑尾炎兼有内生殖器炎症、黄疸。自觉症状为:发病前先感下黄色带甚多,不久即发生本病。盲肠部隆肿痛疼之外,则特别显著之症状为口苦咽干、微渴、呕气、胸胁痞满、微恶寒、便秘。

投以大柴胡汤加茵陈,服药后吐水,夜半三四点时泻便,疼痛减大半而水气亦消、恶寒除。第二日原方,仍有泻下,是日疼痛尽除,黄退。第三日去大黄,加薏苡仁瓜仁,全治停药。

【按】本患者从现代医学上看,以其盲肠部隆肿疼痛,诊断为阑尾炎,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可是若依照中医学之原则言之是为大柴胡汤证。

所谓大柴胡汤证者,是指这一症候群适合大柴胡汤之证据之意。所以,中医学的诊断虽然宜以现代医学的术语表现,但在施术之际,仍须以中医学固有的法则为准据,才能收预期之效果。比如面临阑尾炎患者,盲肠部隆肿固然是诊断的重点,但单看此点,而疏忽其他的构成症候群之条件,而贸然投药,便很危险。

以阑尾炎为例,此病在《金匮要略》谓之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这就是意苡仁附子败酱散证。“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此则为大黄牡丹皮汤证。同一疾病因其症候群之不同,用药迥然各异也。

上述患者所以用大柴胡汤,以其便秘、口苦咽干、胸胁痞满、呕气等为大柴胡汤证,故不假思索投以大柴胡汤,又以其身色薰黄乃加茵陈蒿,无治其黄疸。

本文提到的方剂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