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14岁,学生,1968年6月15日初诊。患脑膜炎,经西医治愈后,经常口吐涎沫不止,吃东西时尤著,且伴有性情急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不数。
据《伤寒论》:“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之意,给以理中丸治之,效果不显。
又据《金匮要略》“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之意,给以苓桂术甘汤治之,仍无效果,继欲用甘草干姜汤治之,因上述温补无效,遂按虚热肺痿,用麦门冬汤治疗。
麦冬21克,党参9克,半夏9克,炙草6克,大枣4枚,粳米9克,水煎,3剂。
服3剂后,初见疗效,口吐涎沫有所减少。上方加重半夏、麦冬之用量,最后半夏加至24克,麦冬加至60克,每日1剂,连服20余剂,病愈涎止。(《古方新用》1981:63~64)
按语:本案起于热病之后,热病虽愈,肺胃之阴伤而未复,渐成肺痿,肺不布津液于全身,致口吐涎沫不止。肺痿虚寒者为多,若用温补而无效时,当考虑是否有虚热。本案起于湿热病后,且有烦躁易怒之表现,无有寒象应考虑阴虚有热,尽管舌脉无病象,然经过一系列温补无效时,用麦门冬治之当属必然,投之果效。本案因热象不明显,半夏用至24克亦不为过,且有60克麦冬相抑制,投之无妨。若燥热征象明显者,应控制半夏用量,毕竟温燥之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