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某,27岁,初妊3月,呕吐50余日,体重减14斤,于2006年10月13日初诊。望其面色淡黄,形体瘦削,天不冷而裹厚衣,舌尖红,苔薄白。询知每食即吐,吐必净之,或呕胆汁,吐犹不停,唯食雪糕不吐。吐时引发咳嗽,面赤气逆,痰涎代血。饮食不馨,口干口苦,思饮欲冷,腹中气上冲逆,嗳逆频频,小腹胀满,脐腹畏寒,大便数日一行,不秘,而食冷即泄泻。近三日小便频数不畅,尿黄赤。腰不痛,四末不冷。诊得脉来弦细略数,化验小便:白细胞++,蛋白±。
妊娠恶阻,临床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饮中阻、阴虚气弱者较为多见,似此肝热脾寒,且呕吐之频、吐势之剧尚属少见。以其消渴思饮,冲逆呕吐,畏寒,诸乌梅丸证俱现,故拟乌梅丸加减改汤以进: 乌梅30g 人参10g 黄连6g 黄柏10g 干姜10g 桂枝10g 麦冬15g 苏子15g 二剂,嘱一日一剂,频频服之。
二诊:呕吐止,仅微恶心而已,冲逆、咳嗽均随之而轻,少腹胀、小便淋涩止。心下仍畏寒,脉舌如前。为巩固疗效,原方续进二剂。
按:胃者,水谷之海,所谓海者,无风三尺浪也。凭借三尺浪以行仓廪、受盛、传道之职。今呕吐如此之剧,可知非春和景明,拂面柔风,乃逆风、飙风也。是以浊浪排空,日星隐曜。风者,在体应肝,故应抑肝为治。本案恶阻如此之盛,乌梅丸二剂即平,谓神来之举不为之过。虽不见吐蛔、肢厥,然脾虚肝旺,寒热错杂诸症具备,遂径投乌梅丸,非无的放矢也。乌梅丸证寒胜于热,本案之寒热,似乎旗鼓相当,或热略胜于寒,故去附子、细辛、川椒不用,以其口渴思饮,腹中冲逆,复加麦冬、苏子。如此加减,不悖仲圣原意,反使乌梅丸游刃有余。
三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皆为寒热相杂之呕吐治方。三泻心汤证为中虚胃气上逆,或水饮内停,以心下痞、或吐或泻为主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为中虚而寒热相格,以食入即吐为特点。二证绝无消渴引饮、气上冲心,脉弦细微,是为别也。
五日后电话随访,获知乘车震动出血,在某医院经超声波检查定为葡萄胎,昨已引产。闻后甚感愧疚。余素重视腹诊,初诊者从未有缺,本案因呕吐势盛,坐立不支而疏。若予腹诊,葡萄胎不难诊断,以其妊娠月份与子宫大小极不相符。谨识此误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