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重量换算 >>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例第四
  •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①,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②;吐蚘者,宜乌梅丸。
    ①“悚”:湘古本、白云阁本作“疏”。②“桂枝当归汤”:湘古本作“桂枝当归半夏芍药黄柏汤”,方同。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①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①“复”:湘古本作“即”。
  • 名家注解

    吕震名曰:「此主治蛔厥,其妙处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蛔喜,及蛔得之,而乌梅及醋之酸,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黄连黄柏之苦,则蛔不堪而伏矣。但厥后气血不免扰乱,故加人参当归奠安气血。此方虽寒热错杂,但温脏之力居多,又得乌梅之酸涩以固脱,故又主久利。」

    喻嘉言曰:「鸟梅丸,酸苦辛温互用,以安蛔温胃益虚。久利而便脓血亦主此者,能解阴阳错杂之邪故也。」

    《千金方》:「治冷痢久下,乌梅丸。」

    《圣济总录》:「乌梅丸,治产后冷热利,久下不止。」

    《证治准绳》:「乌梅丸,治胃腑发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寿世保元》:「胃冷,蛔虫上攻,心痛,呕吐,四肢冷,乌梅丸。」

    雉间焕曰:「反胃之证,世医难其治,此方治之实奇剂也。」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