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才十七个月的女孩,父为苗栗县人,因经营台湾戏剧(三义园剧团)流动全省,1957年4月底在台南县盐水镇演出,此女始以胃口不开、食欲不振、日渐消瘦,乃抱至新营市求医;诊断为肠管寄生虫充斥,服三包驱虫剂而下痢,自是下水泄性痢日廿余行、在苒不止,而且始终不见虫出。数日后变青色水泄便,依然日夜无停,继即尿血、自汗盗汗,大渴引饮无停时,且患儿急速陷于衰弱虚脱状态,不能食、腹鸣、两目紧闭、四肢厥冷、全身浮肿于是家人大起恐慌,至台南就医于某博士,而症状转剧。后由该团班员介绍来诊。
初诊于同年5月23日,患儿具备脾疳型,且全身浮肿,腹胀满如覆釜,按之坚如石,腹皮菲薄、手足厥冷、脉沉细而迟、口渴甚,大约每三四分钟必饮一大杯冷水,故来诊之时随身携有水瓶。泄痢日夜廿余行,腹中雷鸣,体温居恒停留在三十八度五。枯瘦骨立,自汗随拭随有,如是可推知为脱汗。
以茯苓四逆汤加木香二剂与之,以观其变。
第三日即5月25日再来,口减半、下痢十之七八行、热退、尿血止、自汗盗汗止、浮肿大减,再亦原方三剂与之。
第六日上述症状各减十之七八,于是转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二剂。
5月30日起,用附子弄玉汤,兼服消疳散。此时剧团迁往白河,距嘉稍近,故能每日来诊,仍以单方弄玉汤兼消疳散。
至6月初已近无病,唯虚弱未全复,仍用前法续服至6月下旬,该剧团将远去花莲,仍单用消疳散,数月后由花莲西来,则此女孩与普通女孩的健康无异。又按此患儿之父外号阿固也为台湾戏剧界闻人。
【按】阴虚证极度寒冷,适合附子干姜的配剂,而反大渴引饮嗜冷,在小儿脾疳病者中屡屡遭遇,所以,不可以大渴饮冷便一律认为是烦热或燥热,辨证之法,四诊综合当不至于大误。
大渴引饮,适合石膏知母者与适合附子干姜者均有显著的证候可资鉴别,最紧要是在肯用苦心而已。常遭遇中医所谓胃寒的胃筋衰弱症、胃下垂症,或中医所谓的形寒饮冷的慢性肺病者,适应附子干姜汤是普通之事。至于脾疳的小儿,具此症状更是指不胜屈。兹就旧记录中检出二例附记于此,以资他日检讨,以下第一例是在此例之前,第二例则为此例之后,虽症状处方皆略有不同,然均属重症脾症。
脾疳一名脾积,以其病重时枯瘦骨立,颜貌呈猿狙之状,故台俗成为“着猿”。此病无法用现代医学名词解释,然多诊断为“结核性肠间膜痨”或“结核性腹膜炎”,此症古人立论虽多,然大多流于过事铺张,惟浅田宗伯认为相当于大人之“痨瘵”,颇似合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