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疟病,多寒,或但寒不热者,此名牡疟,蜀漆散主之;柴胡桂姜汤①亦主之。
此条涪古本作“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牡蛎汤亦主之。” 宋本无“牡蛎汤亦主之”,其余同涪古本。 ①“柴胡桂姜汤”:即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重量换算 >>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金匮》作为附方引《外台秘要》:“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疟病脉证并治
此条涪古本作“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牡蛎汤亦主之。” 宋本无“牡蛎汤亦主之”,其余同涪古本。 ①“柴胡桂姜汤”:即柴胡桂枝干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