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厥①发汗,躁不得眠。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①“阳厥”:宋本作“阳微”。
《金鉴》曰:「浮而无力,濡脉也?沉而无力,弱脉也。浮中沉俱无力,似有似无,微脉也。滞而不流利,涩脉也。巅,谓浮也。上,谓寸也。下,谓尺也。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微,尺脉涩,阳虚则寸脉微,血少则尺脉涩,此阳虚血少,不可汗之脉也。阳虚当汗出、恶寒,血少当心烦、发热,此阳虚血少,不可汗之证也。若误认为太阳中风而发其汗,必致阴阳相失而两亡,则反烦躁不眠,厥而且寒矣。汗既不可,下亦不可,均为阳虚故也。若误下之,则寒虚内竭,心下痞硬,必成太阴误下下利之痞硬矣。」
程郊倩曰:「误汗,亡阳分之阳,误下,亡阴分之阳。无阳则阴独,而地气得以上居,故心下痞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