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①,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①“若下之早”:湘古本作“若汗之早”,结合下文,似应为正。
《金鉴》曰:「湿家头汗出者,乃上湿下热蒸而使然,非阳明内实之热蒸而上越之汗也。背强者,乃湿邪重着之强,非风湿拘急之强也。欲覆被向火者,乃一时湿盛生寒,非伤寒之恶寒也。若误以阳明内实之热,上越之头汗,而逐下之,则湿从寒化,即乘虚入于上,则肺气逆而胸满。入于中,则胃不和而为哕。入于下,则膀胱气化不行为小便不利。舌上白滑如胎者,盖以误下热陷,丹田有热也,寒聚于上,胸中有寒也。所以渴欲得水而不能饮,由下有热而生口燥烦,由上有寒而不化生津液,虽口燥舌干而不能多饮也。」
钱天来曰:「舌上如胎者,若热邪入胃,则舌上或黄或黑,或芒刺,或干硬,或燥裂,皆胎也。此云如胎,乃湿滑而色白,似胎非胎也。此因寒湿之邪陷入于里而在胸膈,命门之真阳不得上升而在下焦,上下不通,故曰:『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下焦之真火既不得上达,即所谓清阳不升,是下焦无蒸腾之用,气液不得上腾而为涕唾,故渴。又以寒湿在胸,道路阴绝,故虽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渴也。仲景虽不立治法,以理推之,下文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其治也。」
王孟英曰:「胸中有寒之『寒』字,当作『痰』字解。胸中有痰,故舌上如胎。其津为痰所阻,故口燥烦。而痰饮乃水之凝结,故虽渴而不能饮也。」
《甲乙经》:「丹田在脐下二寸,任脉气所发,三焦募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