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也①。”
①“脉浮故也”:宋本与湘古本作“脉浮故知汗出解”。
名家注解

张令韶曰:「本论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故宜以汗解。用火灸之,伤其阴血,无以作汗,故邪无从出,反因火势而加盛。火性炎上,阳气俱从火而上腾,不复下行,故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也。经曰:『真气不能周,命曰痹。』此因火为逆,以致气不能周而为痹,非气之为逆,而火之为逆也。欲自解者,欲自汗出而解也。在心为汗,心之血液欲化而为汗,必当先烦,乃能有汗而解也,何以知之?以脉浮气机仍欲外达,故知汗出而解也。」

喻嘉言曰:「天地郁蒸而雨作,人身烦闷而汗作,气机之动也。气机一动,其脉必与证相应,故脉浮而邪还于表,才得有汗而外邪尽从外解。设脉不以浮应,则不能作汗,其烦即为内入之候,又在言外矣。」

程郊倩曰:「痹证属阴湿者居多,此亦阴气盛于下体,由火灸而和,汗无从出之,故因以『火逆』二字推原之。」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