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名家注解

程郊倩曰:「阳明为病,本于胃家实,则凡胃家之实,不特三阳受邪,能致其转属阳明,即三阴受邪,亦能致其转属阳明,聊举太阴一经例之。脉浮而缓,是为表脉,然无头痛、发热、恶寒等外证,而只手足温,是邪不在表而在里。但入里有阴阳之分,须以小便别之。小便不利者,湿蒸淤热而发黄,以其人胃中原无燥气也。小便自利者,胃干便硬而成实,以其人胃中本来有燥气也。病虽成于七八日,而其始证却脉浮而缓,手足自温,则实太阴病转属来也。既已转系阳明,其脉之浮缓者转为沉大不必言矣。而手足之温不止温已也,必濈然微汗出。盖阴证无汗,汗出者,必阳气充于内而后溢于外,其大便之实可知。唯其从阴经转来,故汗虽出而仍微耳,是之谓太阴阳明。则推之少阴三大承气证,厥阴一小承气证,何非转属阳明之病哉?凡三阴转属阳明,自是三阴证罢。故太阴则濈濈然微汗出,少阴则口干燥、腹胀不大便,厥阴自谵语也。」

秦皇士曰:「此承明上条阳明之热内传太阴,而为燥热脾约者,当用脾约丸。」

陈修园曰:「此节合下节,明阳明与太阴相表里之义也。」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