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微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细辛汤。”
此条涪古本作“胁下满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宋本“满痛”作“偏痛”)
名家注解

尤在泾曰:「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

程氏曰:「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魏念庭曰:「经云:『肝主司泄,开窍于两阴。』胁下痛而便闭,其脉紧弦者,乃肝家寒热之邪结不通也,故用大黄附子细辛等,寒热并济以和之。此发热或有形之物积在肠胃,而皮肤热作,故在可下之例,未必为假热之证。」

徐忠可曰:「附子、细辛与大黄合用,并行而不悖,此即大黄附子泻心汤之法也。」

唐容川曰:「当温者不可下,当下者不可温,上数方,一寒一热,反观互证,所以明其有别也。然又有当温复当下,当下复当温者,是又宜温下并行,不可执着。故特出大黄附子汤之证治,以见温之与下,或分或合,总随证而转移,而不可拘泥也。」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