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①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②,名曰水分。”
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趺阳脉浮,水谷不化”。②“身肿”:涪古本作“身重”;宋本同桂本。
赵以德曰:「此条寸口沉为水、迟为寒者,非外入之邪,即脾胃冲脉二海之病。因水谷之阳不布则五阳虚竭,虚竭则生寒,下焦血海之阴不生化则阴内结,内结则生水,水寒相搏,十二经脉尽从所禀而变见于寸口也。脾与胃为表里,脾气衰则不能与胃行其津液,致清浊不分于里而为鹜溏。胃气衰则不能行气于三阳,致阳气不行于表,则身体分肉皆肿矣。」
程云来曰:「沉为水,迟为寒,水寒相搏则上败矣。是以脾衰则寒内着而为鹜溏,胃衰则水外溢而为身肿也。」
《巢氏病源》水分候:「水分者,言肾气虚弱不能制水,令水气分散流布四肢,故云水分。但四肢皮肤虚肿,聂聂而动者,名水分也。」
黄竹斋按:即后皮水,防己茯苓汤之证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