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

大黄、干姜、龙骨 各四两,桂枝尖三两,牡蛎、甘草 各二两,滑石、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各六两重量换算 >>

合十二味,杵,粗筛,以苇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亦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瘈疭①日数发,医所不疗,大能除热。②

①“疭”:音zòng,原作“瘲”,二字相通。“瘈疭”:《伤寒明理论》成无己曰:“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俗谓之搐者是也。《黄帝内经》曰:病筋脉相引而急,名曰瘈疭。” ②“亦治...除热”:此句原在条文末尾,依伤寒论行文习惯移入方剂内。

辨中风病脉证并治(补)
  • 风热,瘫,痫,风引汤主之。
    此条依涪古本补。《金匮》作附方:“风引汤,除热瘫痫。”
  • 出自《金匮要略》宋本

    大黄、干姜、龙骨 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 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各六两重量换算 >>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唐 :紫石煮散

    紫石英、滑石、白石脂、凝水石、石膏、赤石脂 各六两,大黄、龙骨、干姜 各四两,甘草、桂心、牡蛎 各三两重量换算 >>

    右十二味,治下筛,为粗散,盛以韦囊,悬于高凉处,欲用取三指撮,以新汲井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大人顿服;未百日儿服一合,未能者,绵沾著口中。热多者日四五服,以意消息之。

    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瘈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药者方。

    《深师方》只龙骨、干姜、牡蛎、滑石、白石脂五味。

    名家注解

    黄竹斋按:古无磁瓶,故盛散药用韦囊,且便于携远,今西藏此风犹存。《儒门事亲》云:「将旦首汲曰井华。」而刘河涧之天水散,用滑石六两,甘草一两,辰砂三钱,共为细末,新汲水一碗,调服三钱,为治夏时中暑,热伤元气,内外俱热,无气以动,烦渴欲饮,肠胃枯涸者之神剂。盖从此方化出。

    《巢氏病源》:「脚气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

    《外台秘要》:「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恩惟合此散,所疗皆愈。此本仲景《伤寒论》除热镇心紫石汤方。」

    《中风斠诠》:「此方以石药六者为主,而合之龙牡,明明专治内热生风,风火上升之病。清热镇重,收摄浮阳,其意极显。若引《素问》气血并于上而为大厥之病理,而以此等药物降其气血,岂不针锋相对。《千金》引徐嗣伯自注,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足,胸中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火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其实则一。此方疗治,万无不愈。」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