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重量换算 >>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汗出即愈。若不汗,再服。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消渴,欲得水,而贪饮①不休者,文蛤汤主之。
    此条涪古本作“风寒,脉紧,头痛,吐后脉证仍在,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 宋本作“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①“贪饮”:原作“食饮”,据诸本订正。
  • 出自《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

    文蛤、石膏、甘草 各五两,麻黄、生姜 各三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重量换算 >>

    合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汗出即愈。

    名家注解

    程云来曰:「此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水停于里,文蛤之咸寒可以利水而消饮,水溢于外,青龙之辛热可以胜湿而解表。此汤与茯苓泽泻汤,皆预防水饮之剂。」

    陈灵石曰:「水虽随吐而去,而热不与水俱去,故食饮不休。方中麻黄与石膏并用,能深入伏热之中,顷刻透出于外,从汗而解,热解则渴亦解,故不用止渴之品。」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