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加黄连牡丹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猪苓一两、茯苓一两、阿胶一两、泽泻一两、滑石一两、黄连一两、牡丹一两重量换算 >>

上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分温再服。

处方湘古本名为“猪苓汤加黄连丹皮”。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①,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①“脉大而数”:湘古本作“脉大而涩”。
  • 出自《伤寒杂病论》湘古本 :猪苓汤加黄连丹皮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 各一两,黄连一两,丹皮二两重量换算 >>

    上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名家注解

    《难经》:「伤寒有五,有湿温,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脉经》:「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搏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如此者死,医杀之也。」

    《活人书》:「湿温,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方出《伤寒微旨》)」

    《总病论》:「治湿温,白虎汤主之。愚医昧于冷热之脉,见足胫冷,多行四逆辈,如此医杀者,不可胜计。湿温脉小紧,有如伤寒脉,但证候有异。数进白虎,则胫自温而差也。」

    《医门法律》:「湿温,即暑与湿交合之温病。」

    《资生篇》:「治湿温者,麻杏薏苡汤。」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