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四逆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木通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擘)重量换算 >>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 出自《伤寒杂病论》湘古本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 各三两,甘草(炙)、通草 各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人参四两,附子一枚重量换算 >>

    上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湘古本“当归四逆汤”与桂本“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组成相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条湘古本作“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 涪古本辨伤寒宜忌脉证篇“太阳病,发热、恶寒,寒多热少,脉微弱,则无阳也,忌复发其汗。” 综合以上,推测或当为“太阳病,发热、恶寒,寒多热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热多寒少,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伤寒,手足厥逆①,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②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③主之。
    ①“厥逆”:宋本与湘古本作“厥寒”。②“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宋本与湘古本作“当归四逆汤”。③“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宋本与湘古本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涪古本辨伤寒宜忌脉证篇“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与水必哕。” 湘古本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可供参考。
  • 出自《伤寒论》宋本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重量换算 >>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名家注解

    尤在泾曰:「夫脉为血之腑,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方用当归、芍药之润以滋之,甘草、大枣之甘以养之,桂枝、细辛之温以行之,而尤借通草之入经通脉,以续其绝而止其厥。」

    《脉经》:「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伤寒六书》:「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或从口鼻耳目中出,名下厥上竭,难治。又咽喉闭塞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蜷卧不能自温。又脉弱者不可发汗,发之则寒栗不能自还。并当归四逆汤。」

    《医宗必读》:「骆元宾十年患疝,形容枯槁。余诊之左胁有形,其大如臂,以热手握之沥沥有声,甚至上攻于心,闷绝者久之,以热醋熏灸方苏。余曰:『此经所谓厥疝。』用当归四逆汤,半月积形衰小。更以八味丸间服,半载积魂尽消,后不复患。」

    刘廷实曰:「一友患腰痛,医以杜仲、补骨脂等治之弗瘳,诊其脉浮细缓止,知为风伤血脉耳。定当归四逆汤,剂尽病除。」

    《医学从众录》:「经云:『肝,足厥阴也。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宜当归四逆汤治之。方中细辛能遂肝性,木通能通络脉,以久痛必入络。」

    《验方新编》:「脐下二三寸关元、丹田二穴,冷结膀胱小腹有形作痛,手足厥冷,此厥阴伤寒重证,宜当归四逆汤。又惊风眼目翻上,俗名天吊风,男妇大小皆有此证,或言见鬼,或不知人,或头足往后反扯如弓,此戴眼反张之证,非风非火,乃血虚不能养筋受寒所致,若作风治,为害不浅,用当归四逆汤,屡试如神。」

    《百疢一贯》:「休息痢来自疝者,当归四逆汤所主也。黑便与血交下,与当归四逆汤有效。」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