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牡丹皮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二两重量换算 >>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日三服,每服一升,温饮之。

《金匮》此方另有“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知之?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故唇口干燥也,温经汤主之。
  • 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或至期不来,温经汤主之。
    此条从会通本,依涪古本补。
  • 出自《金匮要略》宋本

    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二两(去心)、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重量换算 >>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名家注解

    《金鉴》曰:「曾经半产崩中,新血难生,淤血未尽,风寒客于胞中,为带下,为崩中,为经水愆期,为胞寒不孕。均用温经汤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淤,暖子宫补冲任也。」

    程云来曰:「妇人有淤血,当用前证下淤血汤,今妇人年五十,当天癸竭之时,又非下药所宜,故以温药治之,以血得温即行也。经寒者,温以茱萸、姜、桂。血虚者,益以芍药、归、芎。气虚者,补以人参、甘草。血枯者,润以阿胶、麦冬。半夏用以止带下,牡丹用以逐坚症。十二味为养血温经之剂,则淤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中而调月水。徐灵胎曰:『此调经总方。』」

    《脉经》:「妇人经断,一月血为闭,二月若有若无,三月为血积。小腹寒,手掌反逆,当与温经汤。」

    《张氏医通》:「温经汤并治经阻不通,咳嗽便血。」

    《千金方》:「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断。」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