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读日本名医浅田宗伯古训医传,关于八味丸的解释有这样的记录:“将八味丸的附子换用乌头,用治中风总身不仁,不能起坐者,常得大功效。”后来凡遇此症而适合八味丸者,偶依此说以乌头换附子,竟然收效卓著。就以下述一例为毕生难忘的功效。
患者陈某某,男,四十七岁,住番路乡内壅村,为一赤贫之农夫,以短工、樵苏为生。因其眼睑长年赤烂,邻右多呼之为红目某。
初诊为1956年11月30日。据云:平素体弱多病,兼以贫苦失调,惟赖劳力维持一家三口生计,自是长年惟与病魔为伍。同年初于田歌工作,突然中风卒倒人事不省几经折磨,虽然未死,但已全身瘫痪。在此三年前一度患胸膜炎,因贫困难以就医,濒于死地者凡三四昼夜。
初诊所见:肌瘦骨立、全身高度贫血、颜面苍黄略见浮肿。躯体及四肢皆强直不遂,尤其右半身宛如死物,全身麻痹不仁,间或酸痛,眩晕外界回转之甚。心下痞硬耳鸣如决水之声,喘息咳嗽满口清痰。大便软、小便特别多而且近。口舌极感干燥但不渴,食欲全失。舌强,言语艰涩。扶之起坐即全身震震然动如欲仆地。
第一次据古训医传投以八味丸料,以乌头换附子,服二剂。是为同年11月30日。
第二次以驱逐寒痰为目的,加干姜细辛,仍服二剂。
第三次目标转移至痰饮,改用苓甘姜味辛夏仁汤五剂,诸种症状均略有起色。是为12月2日。
嗣后曾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次。继则以八味丸(仍如前法:乌头换附子),长服廿余日。此间都由其妻或子来取药,据云现在稍能动作。最后投以丸剂八味丸长服,凡三阅月遂能工作,而且可由其乡里之内甕步行至嘉义取药。
至翌年5月中旬已与平素无异,遂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