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崔氏八味丸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肾气丸

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枚(炮)重量换算 >>

上八味,捣筛,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渐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不能饮者,白饮下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消渴,小便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肾气丸主之。
  •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肾气丸①主之。
    ①“肾气丸”:涪古本与宋本作“八味肾气丸”,方同。
  •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 病脚气,上冲少腹不仁者,崔氏八味丸主之;若上气、喘急者危,加呕吐者死。
    此条从会通本,依涪古本补。《金匮》作附方:“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肾气丸主之。
  • 出自《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 :崔氏八味丸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 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 各三两,附子一枚(炮),桂枝一两重量换算 >>

    合八味,末之,炼蜜作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出自《金匮要略》宋本 :崔氏八味丸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 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 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重量换算 >>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名家注解

    李珥臣曰:「方名肾气丸者,气属阳,补肾中真阳之气也。内具六味丸,壮肾水以滋小便之源,桂附益命门火以化膀胱之气,则熏蒸津液,水道以通而小便自利。」

    尤在泾曰:「是方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

    徐灵胎曰:「此方专利小便,水去而阴不伤,扶阳而火不升。制方之妙,固非一端,但近人以此一方治天下之病,则有大失此方之义也。此方亦治脚气,乃驱邪水以益正水之法也。」

    《和剂局方》:「八味丸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旋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黎黑,不思饮食。又脚气上冲,少腹不仁,及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久服壮元阳,益精髓,活血驻颜,强志轻身。」

    《薛氏医案》:「八味丸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证,不能消溃收敛,或饮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脐腹疼痛,夜多旋溺。经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方也。」

    《吴氏方考》:「今人入房盛而阳事愈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萎者,命门火衰也。是方于六味中,加桂附以益门之火,使作强之官得其职矣。」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