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伶白某某,年二十岁,一日在戏院演完下台如厕,忽然大量吐血,而晕倒于厕所。就地延医治疗而无效。某西医不知其出血来源何在,除注射之外,命其口衔冰块以图消炎。请我远途往诊是为同日晚上,至则患者侧卧于床侧使口内米水流出,盖患者口内极度冷淡,且咽下米水则感胃痛欲再吐。体质虚弱、手足逆冷、脉沉迟微弱俱有,除时时吐血之外,主诉则头晕目眩、外界回转、心
张某,男,31岁,职业为理发师,200?年3月来诊。自述患鼻炎10余年,每天早晨打喷嚏,平素口干苦,便溏,鼻塞,每天靠用鼻炎喷剂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处方:麻黄8g,桂枝15g,白芍15g,葛根30g,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5g,党参15g,甘草12g,干姜10g,生石膏30g,大枣5枚。3月30日复诊:服药7剂,除了头一用
十岁少女黄某某,自幼儿时代即发育不太好,营养不良,八岁即屡发胃炎、胃痉挛。一年中必发数次,痛时即呕吐、心胸灼热、便秘。如是三年间,发作时唯请西医注镇痛剂,大抵一两针止痛。此次发作,连续注射三针而无少差。于是由其邻人介绍来聘余诊治。初诊1960年3月1日,体质相当虚弱,发育依然不太好。而病状一切如上述。投以黄连汤加大黄,一剂疼痛止、呕吐亦除。
陈某,男,30岁。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酸痛。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处方:炮附子9克,白术12克,横纹潞党参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水煎服。
临床医家最感困惑而又最常遭遇的事情莫过于重症患者一去无消息。下列一例就是投一剂经过五年,才知其后果。1959年5月22日,有一相当强壮的张姓患者,以感冒来诊,据其所云:于1959年某月,一征兵服我一剂即愈。于是,投药后翻阅同年旧记录,始知当时所谓重病者,是肋间神经痛而已。当时患者四十五岁,以贩薪柴为业,一日突然发热恶寒,同时右下胁挛急疼痛以至
彭建华,男,29,成都东城区印刺厂工人。1982年5月13日,初诊,有胃痛史七年,目前加剧,胃脘痞塞胀痛,有时两胁痛,呕逆、肠鸣、大便黑色、尿黄查大便隐血++,因当日已大便,此结果15日所查胃镜号737。胃镜诊断:①胃体:胃窦部浅表性麋烂性胃炎(出血型)。②胃角0.5X0.5cm溃疡。脉弦偏大数,苔白。证属:寒热与痰浊互结于心下成痞,邪犯肝脾二经。
朱某,女,35岁,1987年9月7日初诊。因操劳过度,饮食失节以致脘腹胀痛,心下痞微痛,烦躁不安,遂呕吐不止。呕吐之物为痰涎和胆汁,病已6日。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痰热内阻型呕吐。方用小陷胸汤:黄连10克,半夏10克,栝蒌仁15克。服2剂病愈。(河北中医1990.4.47)按语:呕吐一证,成因诸多,
周某某,男50。1980年4月18日初诊:多年来头怕冷,出冷汗,最近加剧,脉缓,苔白。症属:营卫不调夹湿。治宜:调和营卫兼祛湿。方药:桂枝汤加苍术10g,二付。1980年4月24日冷汗减,头冷痛好转,身强不灵活好转,原方二付。
发病有时的头痛或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顽固性病证,不易根治,如果气候有变化,或将要起大风时,先一日必出现剧烈头疼,正如《内经·风论》所说:“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邓某,男,50多岁,患偏头痛10年,发则头面汗出,每遇气候将变,疼痛必甚,适有袁国华医师在宜章执业(时在1936年),我即介绍予之医
张某,女,27岁,1988年3月3日初诊。患者晨间喷嚏已经2年,每天早晨起床,即作喷嚏,连连十数声,甚至数十声,经本院五官科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多方医治疗效不佳,脉象平和,舌尖略红,苔薄黄,牙龈紫赤,患者曾因连续喷嚏,引起腹肌强烈收缩,导致流产两胎。此乃邪热相争于肺窍,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薏苡仁,宣散肺部郁邪,药用:麻黄5克,连轺15克,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