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某,男,52岁,1987年4月5日诊。排尿余沥不尽,尿有中断,急迫不出。直肠指检前列腺增大如鸡卵。B超:前列腺左右径4.15cm,前后径3.78cm。舌淡苔白,脉沉弦。诊为前列腺肥大。证属脾肾阳虚,气化无力,湿浊内聚。治拟:温下湿浊。药用:大黄、附子、木通各9克,细辛6克,海浮石15克,南瓜子粉1克(冲服)。连服30剂,诸症消失。B
李某某,男,年约四十余岁,1958年7月初,以感冒发热恶寒自汗,某西医投以解热剂,热退、恶寒罢,转而恶风、腰脊及手足神经痛、呕气、腹中雷鸣、下痢、头痛、口舌咽干,全身疲倦,振振欲仆地。初诊同年7月11日,投以柴胡桂枝汤,大差。第二日至第五日皆用五积散料,通共五日全治。【按】此患者初时必为桂枝汤证,而因误汗以致续发神经痛,此种过误,在《伤寒
刘某,男,38岁,于1974年10月18日诊治。两手关节对称性肿胀、强直、疼痛已四年余。多处求治,均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久治无效,疼痛日渐加重,屈伸不利,不能工作,住我院治疗,初投燥湿祛风之剂无效,后改用清热化湿之品合并西药激素类药物,病情时轻时重。停用激素病情如故,处方几经变化,病情仍无转机,于10月18日查房。证见;面色青黑,痛苦病容,舌质淡,
刘某,男,32岁。1980年5月1日就诊。家长代言:患者平素多愁善思,沉默寡言,因偶受惊恐而致精神失常,多疑难寐,常于梦中惊吓而醒,见家人皆憎之。诊见:神呆忧郁,悲观恐惧,舌边尖赤烂,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此乃情志久郁,气滞生痰,化燥化火,猝有所惊,痰浊上蒙,以致情窍不利,发为癫疾。方用大黄30克,煨甘遂面6克,郁金30克,同煎服。
吕某某,男,48岁。初秋患外感,发烧不止,体温高达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安基比林’’等退烧剂,旋退旋升。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C,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急疏白虎汤:生石膏30
钟某某,女,43岁,农民。闭经三月余,腹部膨隆,状如十月怀胎,曾经数医诊治,且时减时复,求治于余。诊时见其患者形体尚充实,惟面色萎黄,腹大如臌,呕吐频繁,小便不利,大便稍结,时腹部隐痛,不欲饮食,睡眠不实。舌质偏红,苔白。脉沉缓。审前服之方,皆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之类,且服用半月余,病情全无更动。乃详辨之,诊为血水并结于血室之《金匮》大黄甘遂汤证,
李某,男,25岁。右腿鼠溪部生一肿物,形如鸡卵,表面不红,用针管抽不出内容物。右腿拘紧,伸而不能直,强伸则剧烈疼痛,足跟不能着地,每到夜晚小腿经常抽筋,痛苦不堪。脉弦细而数,舌红而少苔。脉证合参,可知本证属阴血不懦,筋脉失养所致。为疏: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3剂。仅服1剂,筋不抽痛,夜得安睡。进2剂3剂,足跟即能着地。又服1剂,而
于××,女,40岁。北京市某商店职工。【病史】1973年初,自觉眩晕。至1976年病情加重,心悸,手麻,上肢震颤。××医院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服中药调补,疗效不显。【初诊】1978年10月13日。心悸,气短,胸闷,眩晕,纳呆,夜卧不宁,背畏寒,膝关节疼痛,肩臂肌肉时有颤抖。月经提前一周,色暗,有淤块。面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男孩蔡某某,生后仅十二个月,三四个月时即常起下痢,青色不消化便。于是,经西医治疗,大多诊为慢性肠炎。然而,愈治症状愈剧,遂成下述症候:初诊1959年9月16日,患儿全身脱肉,瘦骨立,苍白乏血色,腹坚满,状如覆釜。腹皮菲薄,青筋纵横,肋骨弓露出历历可数,元气消沉。据云自三四个月时迄今下痢不间断;近日更甚,日夜甘余行,青色不消化便,而且每天下痢便甚多,
对于热性病的处置使用发汗解热剂,是中西医学共同的原则,但中医学在使用发汗剂之前,必须经过严密而审慎的诊察;并非现代医学不分患者体质阴阳虚实如何,而一味使用发汗剂。发汗疗法与吐法、下法,为中医学的泻法之三大原则泻法之应用,为中医学中最不容易的;偶一错误,便招致不可收拾的后果。所以,《伤寒论》对于汗吐下之适应症及禁忌症,叙述特别详细,这便可见泻法之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