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可不余药①,宜抵当丸。”
①“可不余药”:宋本与湘古本、会通本作“不可余药”;白云阁本同桂本。
柯韵伯曰:「有热,即表证仍在。少腹满而未硬,其人未发狂,只以小便自利,预知其为有蓄血,故小其制而丸以缓之。」
喻嘉言曰:「伤寒蓄血较中风蓄血更为凝滞,故变汤为丸煮而连滓服之。与结胸项强似柔痉,用大陷胸丸同意。盖汤者荡也,阳邪入阴,一荡涤之即散。丸者,缓也,阴邪入阴恐荡涤而不尽,故缓而攻之,所以求功于必胜也。」
浅田栗园曰:「不可余药,其示须必用也。余药即他药。」
张隐庵曰:「夫热结膀胱,必小便利而后为有血者何也?盖膀胱者乃胞之室,胞中有血,膀胱无血。小便不利者,热结膀胱也。小便利则膀胱气分之邪,散入于胞中之血分,故必下血乃愈。盖膀胱通小便,胞中又通大便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