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脉浮而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①者,栀子豉汤主之。”
①此处疑缺字。
名家注解

刘昆湘曰:「此示阳明伤寒之证。曰:『阳明病,脉浮而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者。颇似阳明中风,但以发热汗出、脉大不缓,知为阳明中寒。寒邪在脉络肌肉之间,分腠寒凝,必迫令卫反泄荣,外出为汗。假令续自汗出,濈濈不止,不恶寒而反恶热,则己过太阳之经,转属阳明外证。惟身重,知经热而腑气未实,不可遽下,此白虎汤所宜与也。以下三变,皆直承首节加以误治之逆。若以脉浮与喘认为表邪未解,竟发其汗,则汗出过多,津液外越,胃枯而转内躁,必心中愦愦无奈,反神昏而谵语。若以脉浮与喘认为肺寒气逆,迳与温针,温针伤荣,邪循脉陷,热灼血分,必至怵然惊惕,烦躁不眠,此热邪之干心也。若以腹满而喘为热实在里,便与峻下,则腑热未实,必糟粕去而胃中空虚,正气陷而客气上逆,筑动膈间,懊憹烦热,若舌上有白苔者,此邪结上焦,宜栀子豉汤,清浮热而解郁结。」

钱天来曰:「舌上苔,当是邪初入里,胃邪未实,其色犹未至于黄黑焦紫,必是白中微黄耳。」

沈尧封曰:「此条当与风温证及三阳合病参看,皆无形之燥热为病,而胃无宿食也。故未经误治之时,本是白虎汤主治。」

程郊倩曰:「据脉可汗证则不可汗,据证可下脉则不可下。加以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依稀三阳合病。温针益壮火而消阴矣,故三治俱为犯经。」

柯韵伯曰:「『舌上苔』句顶上四段来,『栀子豉汤主之』是总结上四段。要知本汤是胃家初受双解表里之方,外而自汗、恶热、身重可除,内而喘满、咽干、口苦自解,不只为误下后立法。」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