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责①,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①“克责”:宋本与湘古本作“克贼”。
程郊倩曰:「阳明少明合病之证,必见下利,以土中乘木疏泄之令,妄行于阳明也。见滑数之脉,为不负为顺。见弦直之脉,为负为失。以证已下利而脉中更见木邪,证脉互相克贼,胃气虚而土败,故名为负。若见滑数,是为水谷有余之诊,缘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土邪盛而无木制,反不能输化水谷,以致宿食留中。通因通用,宜大承气汤平其敦阜矣。」
张兼善曰:「凡合病,皆下利,各从外证以别焉。然两经但各见一二证便是,不必悉具。」
刘昆湘曰:「此热利也。」
《活人书》:「下利而身热,胸胁痞满,干呕,或往来寒热,其脉长大而弦者,是其证也。盖阳明者土,其脉长大,少阳木,其脉弦。若合病,土被木贼,更下利,为胃己困。若脉不弦者,顺也,为土不负。负者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