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①、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重量换算 >>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②
①“炙,去皮”:白云阁本作“去皮,炙”。②此处有时作“得一服下者,止后服。”
①"不恶热":宋本与湘古本作“不恶寒”,由前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可知宋本与湘古本应误。
①“与”:原作“以”,宋本与湘古本、白云阁本皆作“与”,从下句看也应为“与”,故改。②“矢气”:原作“失气”,从文意可知应为“矢气”,即放屁,故改。原版中还有多处误作“失气”,皆改。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①“脉浮大”:宋本与湘古本作“脉浮虚”。
此条从会通本,依《玉函经》补。①“伤寒”:涪古本与宋本作“病者”。
①“克责”:宋本与湘古本作“克贼”。
①“脉浮而大”:涪古本、宋本、白云阁本同桂本;湘古本作“脉滑而大”。②“微而涩”:涪古本、湘古本作“大而涩”;宋本、白云阁本同桂本。结合前句,或应以“大而涩”为正。
此条湘古本作“病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汤;但滑者,宜引导之,厚朴茯苓半夏麫麦豆黄卷汤主之,便溏者加白术与之。”
①“大承气汤”:涪古本作“承气汤”。
①“大承气汤”:涪古本作“承气汤”。
①“大承气汤”:涪古本作“承气汤”。
此条依涪古本、宋本补,会通本未收录。
此条依涪古本、宋本补,会通本未收录。
此条依涪古本、宋本补,会通本未收录。此条宋本排入呕吐哕下利病篇,当属杂病。
①“齘齿”:牙齿相磨切。齘,音 xi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