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①、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重量换算 >>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②

①“炙,去皮”:白云阁本作“去皮,炙”。②此处有时作“得一服下者,止后服。”

伤寒例第四
  •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①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①"不恶热":宋本与湘古本作“不恶寒”,由前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可知宋本与湘古本应误。
  •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①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②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①“与”:原作“以”,宋本与湘古本、白云阁本皆作“与”,从下句看也应为“与”,故改。②“矢气”:原作“失气”,从文意可知应为“矢气”,即放屁,故改。原版中还有多处误作“失气”,皆改。
  •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①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宜大承气汤下之。
  • 阳明病,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也。须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宜大承气汤。
  •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大便初硬后溏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大①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①“脉浮大”:宋本与湘古本作“脉浮虚”。
  •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 伤寒①,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宜大承气汤。
    此条从会通本,依《玉函经》补。①“伤寒”:涪古本与宋本作“病者”。
  •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责①,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①“克责”:宋本与湘古本作“克贼”。
  • 问曰:阳明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①,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②,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气汤主之。
    ①“脉浮而大”:涪古本、宋本、白云阁本同桂本;湘古本作“脉滑而大”。②“微而涩”:涪古本、湘古本作“大而涩”;宋本、白云阁本同桂本。结合前句,或应以“大而涩”为正。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此条湘古本作“病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汤;但滑者,宜引导之,厚朴茯苓半夏麫麦豆黄卷汤主之,便溏者加白术与之。”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①。
    ①“大承气汤”:涪古本作“承气汤”。
  •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①。
    ①“大承气汤”:涪古本作“承气汤”。
  •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①。
    ①“大承气汤”:涪古本作“承气汤”。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此条依涪古本、宋本补,会通本未收录。
  •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条依涪古本、宋本补,会通本未收录。
  •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条依涪古本、宋本补,会通本未收录。此条宋本排入呕吐哕下利病篇,当属杂病。
  •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转属阳明也,宜承气辈与之。
  • 痉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①,宜大承气汤。
    ①“齘齿”:牙齿相磨切。齘,音 xiè。
  •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 郁冒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也。若不大便,烦躁,发热,脉微实者,宜和之;若日晡所烦躁,食则谵语,至夜即愈者,大承气汤主之。
  • 名家注解

    成无己曰:「《内经》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大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又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厚朴之苦以下燥。又曰:『热淫所胜,治以咸寒。』芒硝之咸以攻蕴热。承,顺也。伤寒邪气入胃者,谓之入腑。腑之为言聚也,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水谷会聚于胃,变化而为荣卫,邪气入于胃也,胃中气郁滞,糟粕秘结,壅而为实,正气不得舒顺也。本草曰:『通可去滞,泄可取邪』。塞而不利,闭而不通,以汤荡涤,使塞者利而闭者通,正气得以舒顺,是以承气名之。」

    舒弛远曰:「大黄荡实热,厚朴通气壅,枳实破气结,硝芒软坚而兼能润肠中之干涩也。」

    柯韵伯曰:「夫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亢则害,承乃制,此承气之所由。又病去而元气不伤,此承气之义也。夫方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泄下也,因名曰大。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故名曰小。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先煮枳朴,煮取五升,入大黄煮取二升,内硝者,以药之为性,生者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缓于制剂者,正以急于攻下也。若小承气则三物同煎,不分次节,而服只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

    程知曰:「调胃承气大黄用酒浸,大承气大黄用酒洗,皆为芒硝之咸寒而以酒制之。若小承气不用芒硝,则亦不事酒浸洗矣。」

    《内台方议》:「仲景所用大承气者二十五证,虽曰各异,然即下泄之法也,其法虽多,不出大满、大热、大实,其脉沉实滑者之所当用也。」

    《千金方》:「大承气治正阳阳明病,潮热,不大便六七日,短气,腹满而喘,手足濈然汗出方。」

    《总病论》:「凡脉沉细数为热在里,又兼肠满咽干,或口燥舌干而渴者,或六七日不大便,小便自如,或目中瞳子不明,无外证者,或汗后脉沉实者,或下利,三部脉皆平,心下坚者,或连发汗已,不恶寒者,或已经下,其脉浮沉,按之有力者,宜大承气汤。」

    《伤寒蕴要》:「大抵下药必切脉沉实,或沉滑,沉疾有力者,可下也。再以手按脐腹硬者,或叫痛不可按者,则下之无疑也。凡下后不解者,再按脐腹有无硬处,如有手不可按下,未尽也,复再下之。若下后腹中虚软,脉无力者,此为虚也。」

    《古今医统》:「大承汤治癫狂热壅,大便秘结。」

    《伤寒绪论》:「治病人热甚,脉来数实,欲登高弃衣,狂言骂詈,不避亲疏。盖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大承气汤。」

    《直指方》:「热厥者,初病身热,然后发厥,其人畏热,扬手掷足,烦躁饮水,头汗,大便秘,小便赤,怫郁昏愦。盖当下失下,气血不通,故四肢逆冷,所谓热深则厥深。所谓下证悉俱见厥逆者,此也,与大承气汤。」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