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①。”
①“大承气汤”:涪古本作“承气汤”。
张璐玉曰:「伏气之发于少阴,其势最急,与伤寒之传经热证不同。得病才二三日,即口燥咽干,延至五六日始下,必枯槁难为矣,故宜急下以救肾水之燔灼也。」
柯韵伯曰:「热淫于内,肾水枯涸,因转属阳明,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急下之,火归于坎水,津液自升矣。此必有不大便证,若非本有宿食,何得二三日便当急下。」
《活人书》:「少阴主肾,系舌本,伤寒热气入脏,流于少阴之经,肾汁干,咽路焦,故口燥咽干而渴,须宜急下之。非若阳明证宜下,而可缓也。虽然阳明亦有一证,发热汗出多急下之,阳明属胃,汗多则胃汁干,亦须急下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