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二三日,咽中痛①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①“咽中痛”:湘古本作“咽中肿痛”。
名家注解

柯韵伯曰:「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证。若因于他证而咽痛者,不必治其咽。如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而吐利者,此亡阳也。汗回其阳,则吐利止而咽痛自除。如下利而胸满心烦者,是下焦虚而上焦热也,升水降火,上下和调,而痛自止。若无他证而但咽痛者,又有寒热之别,见于二三日是虚火上冲,可与甘草汤,甘凉泻火以缓其热,不瘥者,配以桔梗,兼辛以散之。所谓奇之不去,而偶之也。二方为正治之轻剂,以少阴为阴中之阴,脉微细而但欲寐,不得用苦寒之剂也。」

邹润庵曰:「二三日,邪热未盛,故可以甘草泻火而愈。若不愈,是肺窍不利,气不宜泄也。以桔梗开之,肺窍既通,气遂宣泄,热自透达矣。」

唐容川曰:「此咽痛,当作红肿论,故宜泻火以润利。以甘草缓缓引之,使泻上焦之火而生中焦之火,则火气退矣。脉之不差,恐壅塞未易去,加桔梗开利之。」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