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䗪虫丸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大黄十两、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䗪虫半升重量换算 >>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 名家注解

    王晋三曰:「五劳虚极,痹而内成干血者,悉由伤而血淤,由血淤而为干血。本文云:『腹满不能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明是不能内谷以通流荣卫,则荣卫凝泣,淤积之血,牢不可破,即有新生之血,亦不得畅茂条达,淮有日渐羸瘦而成内伤干血劳,其有不死者几希矣!仲景乃出佛心仙手,治以大黄蟅虫丸,君以大黄,从胃络中宣淤润燥,佐以黄芩清肺卫,杏仁润心荣,桃仁补肝虚,生地滋肾燥,干漆性急飞窜,破脾胃关节之淤血,虻虫性升,入阳分,破血,水蛭性下,入阴分,逐淤,蛴螬去两胁下之坚血,蟅虫破坚通络行阳,却有神功,故方名标而出之。芍药、甘草扶脾胃、解药毒。缓中补虚者,缓,舒也,绰也。指方中宽舒润之品而言也。」

    魏念庭曰:「此为诸劳中血枯经闭之劳立法。」

    《济阳纲目》:「大黄蟅虫丸治腹胀有形块,按之而痛不移,口不恶食,小便自利,大便黑色,面黄肌销者,血证谛也,此丸与之。」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