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重量换算 >>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 妇人怀妊五六月,若无所见,其人小腹冷,膝胫疼,腰重难起,脉得少阴微紧。微则为虚,紧则为寒;虚寒相搏,血即凝涩,此为血痹。所以然者,阳不行,则养不周故也。当去其寒,宜附子汤主之,阳旦汤①亦主之。
    此条依涪古本补,会通本未收录。①阳旦汤方缺。
  • 妇人怀孕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之。
  • 名家注解

    柯韵伯曰:「此大温大补之方,乃正治伤寒之药,为少阴固本御邪第一之剂也。与真武汤似同而实异,倍术、附去姜加参,是温补以壮元阳,真武汤还是温散而利肾水也。」

    汪苓友曰:「武陵陈氏曰:『四逆诸方皆有附子,于此独名附子汤,其义重在附子,他方皆附子一枚,此方两枚可见也。』附子之用不多,则其力岂能兼散表里之寒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参、术、茯苓皆甘温益气,补卫气之虚。辛热与温补相合,则气可益而邪可散矣。既用附子之辛烈,而又用芍药者,以敛阴气,使卫中之邪,不遽全入于阴耳。」

    陈古愚曰:「此方一以治阳虚,一以治阴虚。时医开口辄言此四字,其亦知阳指太阳,阴指少阴,一方统治之理乎。」

    《类聚方广义》:「附子汤,治水病,遍身肿满,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体痛,或麻痹,或恶风寒者。」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