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大枣十二枚(擘)重量换算 >>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涪古本与宋本辨呕吐下利病脉证篇“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或为旧稿。
  • 名家注解

    柯韵伯曰:「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陷入少阳之里,胆火肆逆,移热于脾,故自下利,此阳盛阴虚,与黄芩汤苦甘相淆以存阴也。凡太少合病,邪在半表者,法当从柴胡桂枝加减。此则热淫于内,不须更顾表邪,故用黄芩以泄大肠之热,配芍药以补太阴之虚,用甘、枣以调中州之气。虽非胃实,亦非胃虚,故不必人参以补中也。若呕是上焦之邪未散,故仍加姜、夏,此柴胡桂枝汤去柴、桂、人参方也。」

    张隐庵曰:「黄芩一名腐肠,能清肠胃之邪热,而外达于太阳,芍药亦能清肠热之下利,甘草、大枣主助中土而达太阳之气于外。若呕者,少阳枢转欲从太阳之开而上达,故加生姜、半夏以助其开而使之上达焉。」

    《伤寒绪论》:「合病多由冬时过温,少阴不藏,温气乘虚先入于里,然后更感寒,寒闭郁于外,寒热错杂,遂至合病。其邪内攻,必自下利,不下利,即上呕,邪势之充斥奔迫,从可识矣。其黄芩汤虽主太阳、少阳合病,白虎汤虽主三阳合病,而实温病热病主方。」

    《拔萃方》:「芍药黄芩汤治泄利腹痛,或里急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及下痢脓血稠黏。(即黄芩汤)」

    《张氏医通》:「黄芩加半夏汤治伏气发温,内挟痰饮,痞满咳逆。」

    《医方集解》:「此方亦单治下利。《机要》用之治热痢腹痛。又加大黄、黄连、当归、官桂更名芍药汤,治下痢。仲景此方遂为万世治痢之祖矣。本方除大枣名黄芩芍药汤,治火升鼻衄,及热痢,出《活人书》。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亦治胆腑发咳、呕苦水如胆汁。」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