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①、大枣十二枚(擘)重量换算 >>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炙”,因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中亦有“炙”字,应为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涪古本与宋本辨呕吐下利病脉证篇“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或为旧稿。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伤寒六七日,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①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当不能食”。
  • 名家注解

    《拔萃方》:「芍药黄芩汤治泄利腹痛,或里急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及下痢脓血稠黏。(即黄芩汤)」

    《医方集解》:「此方亦单治下利。《机要》用之治热痢腹痛。又加大黄、黄连、当归、官桂更名芍药汤,治下痢。仲景此方遂为万世治痢之祖矣。本方除大枣名黄芩芍药汤,治火升鼻衄,及热痢,出《活人书》。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亦治胆腑发咳、呕苦水如胆汁。」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