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为石水;沉迟者,属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浮而不恶风者,为皮水,属太阳,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此条涪古本作“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风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风水”宋本作“气”。“发其汗即已”宋本作“水,发其汗即已”。)
麻黄二两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重量换算 >>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去节”。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此条涪古本作“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风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风水”宋本作“气”。“发其汗即已”宋本作“水,发其汗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