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芍药甘草汤(去杖汤)

芍药四两、甘草四两(炙)重量换算 >>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甘草芍药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此条湘古本作“问曰:证具阳旦,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附子温经,增桂令汗出,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师自注曰:阴虚即阳旦剧,阳旦即日中,此证宜用炙甘草汤。”
  • 名家注解

    陈古愚曰:「芍药味苦,甘草味甘,苦甘合用,有人参之气味,所以大补阴血。血得补则筋有所养而舒,安有拘挛之患哉!凡病人素溏与中虚者,忌服。」

    张寿甫曰:「方中芍药与甘草同用,取其苦味与甘草相合,有甘苦化阴之妙,故能滋阴分,此取其化出之性,以为用也。」

    《魏氏家藏方》:「六半汤治热湿脚气,不能行步。即芍药甘草汤入无灰酒少许,再煎服。」

    《朱氏集验方》:「去杖汤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

    《传信适用方》:「中岳汤治湿气,腿脚赤肿疼痛,及胸膈痞满,气不升降,遍身疼痛,并治脚气。」

    《圣济总录》:「木舌肿满,塞口杀人,红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玉机微义》:「芍药甘草汤治小肠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