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细辛二两重量换算 >>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宋本与湘古本名为“麻黄细辛附子汤”。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去节”。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①主之。
    ①“麻黄附子细辛汤”:宋本与湘古本作“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同。
  • 名家注解

    钱天来曰:「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命之真阳。又以细辛之辛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温散兼施,虽发微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云。」

    戴元礼曰:「若初得病,便见少阴证,其人发热恶寒,身疼头不痛者,宜麻黄细辛附子汤微汗之。」

    《医贯》:「有头痛连脑者,此系少阴伤寒。宜本方,不可不知。」

    《医经会解》:「若少阴证脉沉欲寐,始得之发热,肢厥无汗,为表病里和,当用本方,缓以汗之。房欲后伤寒,多患此。」

    《证治准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又治寒邪犯齿,致脑齿痛,宜急用之,缓则不救。」

    《兰室秘藏》:「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

    《张氏医通》:「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