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阿胶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重量换算 >>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之也。
    此条湘古本作“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风性急而化燥,脉浮弦而数,头不痛,桂枝汤加黄芩丹皮主之。此非伏气病温也。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生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吐血、衄血、耳聋,脉大而数者,泻之以白虎汤;中焦实者以承气;若至十余日则在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在里?脉沉而数,心烦不得卧,故知也。”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 名家注解

    柯韵伯曰:「此少阴之泻心汤也。凡泻心必借芩、连,而导引有阴阳之别。病在三阳,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者,虚则加参、甘补之,实则加大黄下之。病在少阴而心中烦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也,故用芩、连以折心火,用阿胶以补肾阴,鸡子黄佐芩、连于泻心中补心血,芍药佐阿胶逐补阴中敛阴气,斯则心肾交合,水升火降,是以扶阴泻阳之方,而变为滋阴和阳之剂也。」

    吴遵程曰:「此汤本治少阴温热之证,以其阳邪暴虐,伤犯真阴,故二三日已上便见心烦不得卧,所以始病之际,即用芩、连大寒之药,兼芍药、阿胶、鸡子黄以滋养阴血也。然伤寒六七日后,热传少阴,伤其阴血者,亦可取用,与阳明腑实用承气汤,法虽虚实补泻悬殊,而祛热救阴之意则一耳。」

    《肘后方》:「时气差后,虚烦不得眠,眼中㾓疼,懊憹。」(“㾓”:音 yuān。意为酸痛。)

    《医宗必读》:「黄连阿胶汤,治温毒下利脓血,少阴烦躁不得卧。」

    《榕堂疗指示录》:「淋沥证,小便如热汤,茎中焮痛而血多者,黄连阿胶汤奇效。」

    《张氏医通》:「黄连阿胶汤,治热伤阴血,便红。」

    《类聚方广义》:「黄连阿胶汤,治久痢腹中热痛,心中烦而不得眠,或便脓血者。」

    《精神病广义》:「此养心液、清虚火之主方,一切心虚失眠之病多可用之。若挟有痰气者,可酌加茯神、枣仁、龟甲、竹黄之类。」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