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炙)①、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胶饴一升重量换算 >>
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以甜故也。
①“甘草三两(炙)”:桂本有四处小建中汤方,三处作“甘草三两(炙)”,一处作“甘草二两(炙)”。宋本与湘古本作“甘草二两(炙)”。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炙)①、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胶饴一升重量换算 >>
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以甜故也。
①“甘草三两(炙)”:桂本有四处小建中汤方,三处作“甘草三两(炙)”,一处作“甘草二两(炙)”。宋本与湘古本作“甘草二两(炙)”。
成无己曰:「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焉。胶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味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黄帝针经》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建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
张令韶曰:「桂枝辛走气,芍药苦走血,故易芍药为君,加胶饴以建中胃。建中者,建立其中也。以经隧之血脉,皆中胃之所生也。」
《伤寒辑义》:「药力和缓,故曰小尔。」
《内台方议》:「桂枝汤中桂枝、芍药等分,以芍药佐桂枝而治卫气也。建中汤芍药多半而桂枝减少,以桂枝佐芍药而益其荣气也。」
《千金方》:「坚中汤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方。(即本方加半夏三两)」
《苏沈良方》:「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止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证也。此药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止腹痛。」
《证治准绳》:「建中汤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是也。」
《证治大还》:「凡膈气病,由脾胃不足,阳气在下,浊气在上,故痰气壅塞膈上,而饮食难入也。若脉弦,宜建中汤。」
《张氏医通》:「虚劳而至亡血失精,消耗津液,枯槁四出,难为力矣。《内经》于针药莫制者,调以甘药。《金匮》遵之而用小建中汤以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也。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