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麻黄二两、连轺二两①、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斤②(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重量换算 >>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连翘根是”。轺,音 yáo。②“生梓白皮一斤”:宋本与湘古本作“生梓白皮,切,一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伤寒,瘀热在里,其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 名家注解

    徐灵胎曰:「连轺即连翘根,气味相近,今人不采,即以连翘代可也。」

    李时珍曰:「潦水乃雨水所积,韩退之诗云:『潢潦无根源,朝灌夕已除。』盖谓其无根而易涸,故成氏谓其味薄,不助湿气而利热也。」

    周禹载曰:「此亦两解表里之法也,故用外汗之药,必兼渗湿之味。伤寒发黄者,必其人脾家素有湿热,兼寒邪未散,两热相合,遂使蒸身为黄。故必利小便以去湿热,表汗以散寒湿。」

    张璐玉云:「《伤寒论》淤热在里而发黄有二方,茵陈蒿汤治淤热在里不得发越,而头汗身黄,故用茵陈、栀子、大黄引之下泄。此治伤寒之邪失于表散,或汗之不彻,淤热在里而身发黄,故借用麻黄汤法,于中减却桂枝,增入连翘、梓皮、赤小豆清热利水,生姜、大枣开发肌腠,使湿热之气半从元府而解,半从渗道而解。不可泥词害义,以为淤热在里,反用表药致惑也。」

    唐容川曰:「麻黄、杏仁发皮毛以散水于外,用梓白皮以利水于内,此三味是去水分之淤热也。连翘散血分之热,赤豆疏血分之结,此二味是去血分之淤热也。尤必用甘、枣、生姜宣胃气,协诸药使达于肌肉。妙在潦水是云雨既解之水,用以解水火之蒸郁,为切当也。」

    《类聚方广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奇效。」

    尤在泾曰:「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