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泻心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重量换算 >>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心下痞,而复恶寒①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汗出”。
  • 名家注解

    尤在泾曰:「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舒驰远曰:「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取轻而补取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乃为的对。若阴气上逆之痞证,不可用也。」

    徐灵胎曰:「此法更精,附子用煎,三味用泡。扶阳欲其熟而性重,开痞欲其生而性轻也。附子能回阳止汗。」

    《此事难知》:「其人病身热而烦躁不宁,大小便自利。其脉浮洪而无力,按之全无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张氏医通》:「附子泻心汤治寒热不和,胁下病结。」

    《类聚方广义》:「老人停食瞀闷,晕倒不省人事,心下满,四肢厥冷,面无血色,额上冷汗,脉伏如绝,其状彷彿中风者,谓之饮郁食厥,宜附子泻心汤。」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