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①主之。
①“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湘古本作“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同桂本。宋本此方无黄芩。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后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重量换算 >>
上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①
①姚梅龄讲实践中效果最好的用法为:先敲碎药材,再倒入沸腾的鲜开水、没过药材一点点,浸泡15~20秒,然后用纱布绞去药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①“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湘古本作“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同桂本。宋本此方无黄芩。
出自《伤寒论》宋本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重量换算 >>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原书“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